中国的汽车产业正面临着日益复杂的需求巨变,与此同时,技术升维导致的设计学科交叉型发展趋势也在深刻影响着汽车产业。这样的背景下,在传统的造型设计基础之上,汽车设计的内涵开始愈发关注对出行新物种和场景流的研究,在设计方法上则聚焦到了对迭代式创新设计的应用,这样的情形让“出海”背景下的中国汽车设计,从2023年上海车展开始,形成了全球视野下的独特“现象”。由此,当下的中国汽车设计主要体现为三个关键词:重构、赋链和平衡。
一是重构,指的是汽车产业不再仅是制造业,已经演进成为科技产业,在汽车设计领域,技术的更新迭代对于未来范式的构建产生着重要影响。与此同时,我们对于汽车、汽车设计的评价标准变得异常多元化,不单是造型上美与丑的标准被重构,用户习惯的再定义更是颠覆了传统的评价标准,从业者需要思考如何在日渐复杂的评价体系中,用设计去解决汽车产品和产业发展的问题。另外,今天的中国汽车产业正在参与全球汽车产业的重构,当上汽MG出现在2024年英国古德伍德时,调侃古德伍德(GOODWOOD)就是“吉林”,一定程度上意味着掌握了“定义权”的背后,凸显了中国汽车参与重构甚至是发起重构时所面临的机遇,与之相伴的一定是挑战,这无疑是中国汽车产业现状的真实映照。
二是赋链,这是对于设计功能发展到最新阶段的一个表述,其背景是去中心化技术时代的到来,设计在技术加持下成为“人-自然-社会”体系中的“链接点”,在此之前,设计已经经历了工业革命时代的“赋形”与信息革命时代的“赋能”两个功能时期。设计所应对的对象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技术系统,复杂的要害不是技术本身,而在于技术系统的社会属性,汽车则充分体现了这种复杂性。作为一个实体产品,它一面指向制造产业,另一面指向生活文化,是典型的“一体两面”系统。汽车出海的过程中,设计成为了中国文化的新载体,特别是作为出口“新三样”中惟一“to C”的产品,如何处理好“一体两面”的要求,成为中国产业与文化在全球的最佳载体,是汽车设计必须回答的时代命题。中国汽车品牌“出海”过程中面临的在地化问题,本质上就是如何解决复杂系统中的社会性问题。“赋链”的汽车设计不仅仅只是造型设计,面对技术升维带来标准的重构,汽车设计一方面要创造出行领域的新物种,另一方面则是研究出行的场景流。今天,结合了大数据洪流之后的动态出行场景流给汽车设计带来了新的命题。“赋形”的设计价值在于解决问题,“赋能”的设计价值在于发现问题,“赋链”的设计价值在于创造问题,如何创造能够全球共情的汽车设计“问题”,对于“出海”征程中的中国品牌意义重大。
三是平衡,包含了四个层面的平衡。我们经常感叹如今汽车设计变得越来越难,越来越“同质化”,原因并非是没有能力达到汽车产业发展历史中逐步形成的设计标准,而是不得不去应对当下对于汽车设计需求异常碎片化、个体化、多元化的标准。简而言之,汽车设计“好与坏”的界线如今已经很难被清晰界定。因此从汽车设计的视角看待汽车产业,有若干问题需要“平衡”:一是体制和专业的平衡,在有中国特色的产业体制中提升汽车设计的专业度,让设计全面融入产业之中,需要有智慧的平衡;二是“从0到1”与“从1到10”的平衡,“领先一步是先进,领先三步是先烈。”对于内卷过度的中国汽车产业是警世良言吗?设计创新的程度在汽车产业发展过程中如何平衡,同样需要智慧;三是设备与汽车的平衡,中国市场已经坦然接受汽车是“设备(DEVICE)”终端,但中国以外究竟有多少认同呢?如何平衡“智能设备终端+汽车”和“汽车+智能化”两种路线,在汽车“出海”背景下尤其需要智慧;四是本土与出海的平衡,我们谈到了汽车的“一体两面”,产品标准的共识容易建立,文化标准的共识则要体现平衡的智慧。
注:本文作者为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研究部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王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