拐点时刻——2025年乘用车市场预测报告(上)
|
|||
|
|||
编者按:以2024年乘用车市场竞争的烈度看,2025年的车市注定不会平静。经过去年的洗礼,今年车市诸多方面都已经来到临界点,如新势力竞争的格局、飞行汽车的落地、智能驾驶的普及等等,用“拐点时刻”形容2025年丝毫不过分。我们期待更好的结果,希望行业内各个领域向上拐,但也充分意识到,在一些领域恐怕积重难返,向下拐将是大概率事件。“市场永远是对的,错的只有我们自己”。我们特别选取9个领域,面对市场的“拐点时刻”,我们想此时更应冷静思考,顺势而为,保持敬畏之心,尊重市场的规律。
新势力座次还存变数 随着2024年的缓缓落幕,新能源汽车市场经历了一场空前绝后的激烈角逐。在这场优胜劣汰的残酷战役中,不幸有4家造车新势力黯然退场,而众多幸存者则凭借顽强的生命力,将月销量稳稳维持在万辆的高位。这一格局的变化,无疑标志着造车新势力之间的淘汰赛已迈入一个崭新且更为关键的阶段。 ◆集中度还将提升 “2024年无疑是造车新势力洗牌的关键节点。”汽车行业资深分析师张磊如是说道,“市场的严苛筛选,让那些真正掌握核心技术、拥有敏锐市场洞察力的企业得以崭露头角。”诚然,经过此番洗牌,造车新势力的版图发生了深刻变化,昔日“百花齐放”的局面正逐步向“几家争鸣”过渡。 步入2025年,这一趋势或将进一步加剧,行业将迎来全新的转折点。这个转折点不仅预示着部分企业将迎来命运的逆袭与上升,同时也可能意味着另一些企业将步入下行通道。在新阶段,新势力的兴衰更迭或将呈现出新的态势。具备一定规模的企业,即便遭遇困境,亦难以迅速退出市场舞台。相反,被收购或并购将成为一种可能,为行业整合带来新的契机与可能。 随着市场竞争的白热化,造车新势力行业集中度的提升已成为一股不可阻挡的潮流。在此过程中,并购活动日益频繁,成为了行业发展的关键词之一。对于那些在技术积累、品牌影响力、市场渠道等方面占据优势,但资金链相对紧张的企业而言,寻求被收购或许是摆脱困境、实现重生的有效途径。 “并购是市场走向成熟的必然结果。”某知名投资机构负责人深刻指出,“特别是在新能源汽车这一资本密集型行业中,资源整合能力的重要性愈发凸显。通过并购,企业能够迅速扩大生产规模,增强市场竞争力,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 近年来,新势力并购案例层出不穷,不仅局限于国内企业间的整合,更有跨国并购的精彩上演。这些并购交易不仅让并购方快速获取了技术、品牌、市场渠道等宝贵资源,加速了自身的发展步伐;对于被并购方而言,更是迎来了一次在新的平台上继续发展的宝贵机会。 与此同时,新势力之间的合作与联盟也成为了行业发展的新趋势。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一些新势力选择携手合作,通过资源共享、技术互通、市场拓展等方式,共同提升整体竞争力。这种合作模式不仅有助于降低研发成本,还能加速新产品的推出,更好地满足市场的多元化需求。 对于那些缺乏核心竞争力、难以在市场中立足的新势力而言,被收购或并购或许是其最佳的归宿。而对于那些拥有强大竞争力、稳定现金流的领军企业而言,通过并购扩张规模、提升市场份额,则将成为其未来发展的核心战略之一。在这场造车新势力的激烈角逐中,并购与合作无疑将成为推动行业整合、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力量。 ◆强强联合也未可知 在造车新势力行业集中度日益提升的当下,头部势力之间的强强联手是否会成为现实,无疑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审视当前市场格局,不难发现,头部新势力在技术积累、品牌影响力以及市场渠道拓展等方面均展现出了显著优势,它们之间的潜在合作无疑将释放出巨大的协同效应,推动整个行业向更高层次发展。 头部新势力的强强联合,不仅有助于巩固和扩大其市场地位,还能通过共同研发新技术、新产品,进一步提升市场竞争力。在品牌塑造和市场渠道开拓方面,深度合作也将促进资源共享,实现优势互补,从而构建更为稳固的市场版图。 然而,强强联合之路并非坦途。头部新势力间激烈的竞争态势,以及在市场份额、技术创新等方面的持续较量,都为合作带来了不小的挑战。此外,合作过程中的利益协调、文化融合等问题同样不容忽视,需要双方展现出高度的战略智慧和合作诚意,方能克服重重困难,实现共赢发展。“强强联合的成功,关键在于双方是否具备长远的战略眼光和真诚的合作意愿。”上述投资机构负责人强调,“只有站在行业发展的高度,深刻认识到合作带来的长远价值,才能推动这一进程顺利进行。” 尽管面临诸多挑战,但头部新势力的强强联合依然是一个值得期待的选项。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这种合作模式或许将成为新势力突破发展瓶颈、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新引擎。2025年的造车新势力市场正步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拐点时刻”的到来将加速行业的洗牌与整合。在这个过程中,并购浪潮的兴起、集中度的进一步提升将成为显著特征,而头部新势力的强强联合则成为了一个值得密切关注的可能性。无论未来市场如何演变,造车新势力都需要保持敏锐的市场洞察力、持续的技术创新能力以及稳健的经营策略,方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屹立不倒,开创更加辉煌的未来。 智驾排位赛鸣枪 近年来,得益于传感器技术的飞跃、算法的不断优化以及计算能力的显著增强,智能驾驶技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其中,NOA(Navigate on Autopilot,自动导航辅助驾驶)功能作为智能驾驶领域的关键一环,极大地提升了驾驶的便捷性,并为最终实现完全自动驾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尽管NOA技术在研发和应用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果,但在实际道路环境中,尤其是在面对恶劣天气条件和复杂路况时,其表现稳定性仍面临诸多挑战。 2025年,对于NOA技术而言,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时期。这一年,不仅预示着NOA技术将迎来一系列技术上的重大突破,以解决当前存在的稳定性问题,提升在各种条件下的表现;同时,也是NOA技术市场渗透率快速提升的关键节点。随着消费者对智能驾驶技术认知度的提高以及接受度的增强,NOA功能有望成为众多智能车型的标准配置,进一步推动智能驾驶技术的普及和应用。 ◆跨越体验鸿沟 NOA技术的精髓在于融合高精度地图、雷达、摄像头等多种传感器,使车辆能够在道路上实现精准的自主导航与避障功能。然而,部分NOA系统的稳定性和准确性尚有不足,难以全面满足用户对高度可靠性和一致性的严苛要求。一位新势力车企智能驾驶研发领域的领军人物向记者坦言:“NOA技术在晴朗天气和路况良好的情况下,已经展现出了相当出色的性能,但在面对恶劣天气和复杂路况时,系统的稳定性和精确度仍需大幅提升,这是NOA技术迈向广泛应用所必须跨越的一道难关。” 为了攻克这一体验上的难关,众多车企与科技公司正不遗余力地加大研发投入,力求全面提升NOA系统的感知敏锐度、决策智慧度和执行精准度。以特斯拉为例,该公司通过持续升级Autopilot软件,显著增强了车辆在复杂环境下的识别与应对能力;而国内的小鹏汽车则推出了基于强大算力芯片与高清地图的XNGP系统,致力于实现城市NGP(Navigate Guided Pilot,即导航辅助驾驶)功能的全方位普及。 业内普遍共识是,2025年将是NOA技术取得重大飞跃的关键之年。随着传感器技术的日新月异和算法的不断精进,NOA系统将在恶劣天气和复杂路况下的表现迎来质的飞跃,从而更加精准地满足广大用户的出行需求,开启智能驾驶技术的新篇章。 随着NOA技术的日益精进与市场需求的不断攀升,智能驾驶领域的竞争愈发白热化。当前,国内外众多车企及科技公司正积极布局NOA技术,以期在这一前沿领域占据领先地位。然而,从市场渗透率的视角审视,NOA技术仍有广阔的拓展空间。 2025年,被视为NOA技术实现快速规模化应用的关键之年。随着技术的持续成熟与成本的逐步下探,NOA功能有望成为更多车型的标配,市场渗透率也将迎来显著跃升。为实现这一目标,车企与科技公司需从多维度发力。首要任务是不断提升NOA技术的性能与稳定性,确保其在各种路况与天气条件下都能为用户提供安全、便捷的出行体验。其次,加强市场推广与品牌建设同样至关重要,通过多样化的营销手段提高用户对NOA技术的认知度与接受度。最后,深化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合作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共同推动智能驾驶技术的普及与应用,加速智能驾驶时代的到来。 ◆新机遇,新起点 展望2025年,智能驾驶领域的前景将更加辽阔且充满机遇。随着技术的持续飞跃与市场边界的不断拓展,NOA技术无疑将成为智能驾驶领域的一颗璀璨明星。在技术层面,传感器技术的革新、算法的深度优化以及计算能力的显著增强,将共同推动NOA系统性能与稳定性的大幅提升。这一进步将使NOA技术更加游刃有余地应对各种复杂路况与恶劣天气条件,从而满足更广泛用户的出行需求,为智能驾驶的普及奠定坚实基础。 市场方面,随着消费者对智能驾驶技术的认知加深与需求激增,车企与科技公司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它们将更加注重用户体验与服务品质的提升,通过不断优化产品功能与服务质量,来赢得用户的信赖与支持,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 与此同时,随着智能驾驶技术的日益成熟与广泛应用,相关法规与标准的制定与完善也将提上日程。这将为智能驾驶技术的发展提供更为坚实的法律保障与规范引导,推动其向更高层次、更广领域迈进。 2025年是智能驾驶领域排位赛的关键之年。在这一年里,NOA技术将实现快速规模化应用与市场渗透率的显著提升,成为智能驾驶领域的重要风向标。对于车企与科技公司而言,把握这一历史机遇,加大技术研发与市场推广力度,将是赢得智驾排位赛领先地位的关键所在。这一变革不仅将重塑汽车产业格局,更将深刻影响人类社会的未来发展。
飞行汽车“走进生活” 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与城市化步伐的迅猛推进,传统汽车行业正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2025年,作为这一变革历程中的关键节点,各大车企正积极探寻新的战略方向,以期在瞬息万变的未来出行市场中稳稳立足。飞行汽车,这一昔日仅停留于科幻电影想象中的交通工具,如今正稳步跨越理论与实践的鸿沟,逐渐走进现实。得益于技术的持续精进与市场的日渐成熟,越来越多的车企将目光投向飞行汽车领域,视其为未来出行的蓝海市场,竞相布局,以期抢占先机。 ◆天空的新赛道 当前,业界已普遍达成共识,飞行汽车无疑是汽车行业的一次颠覆性创新。它不仅彻底颠覆了人们的传统出行方式,更为车企们开辟了新的增长点,引领着汽车行业迈向更加广阔的未来。随着技术的日新月异,飞行汽车正逐步从梦想走进现实,有望成为未来出行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广汽集团推出的GOVY高域品牌,便是车企在飞行汽车领域深耕细作的一个生动例证。该品牌致力于研发安全、高效、智能的飞行汽车产品,旨在为用户带来前所未有的出行新体验。而长安汽车与亿航智能的强强联手,更是加速了飞行汽车技术的商业化进程,为飞行汽车的广泛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然而,尽管飞行汽车的前景令人憧憬,但要实现其商业化应用,仍需跨越重重技术难关。飞行汽车的动力系统、飞行控制系统以及安全性能等方面均需进行深入研究与优化,以确保其稳定、可靠地运行。同时,飞行汽车的法规标准制定、空中交通管理等问题也亟待解决,以保障飞行汽车的安全、有序飞行。 面对这些挑战,车企并未退缩,而是迎难而上,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努力攻克技术难题。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随着技术的不断突破与完善,飞行汽车将真正走进人们的生活,为人们带来更加便捷、高效的出行方式,开启未来出行的新篇章。 飞行汽车的加入极大地丰富了车企的产品矩阵。以往,车企的产品重心多聚焦于地面交通工具,而今,飞行汽车的横空出世为车企开辟了全新的产品线。这一变革不仅显著增强了车企的市场竞争力,更使其能够精准捕捉并满足用户日益多元化的出行需求,为用户带来前所未有的出行新体验。 飞行汽车将成为推动车企技术创新的强大引擎。为了确保飞行汽车的安全、高效与智能运行,车企们不得不持续探索新技术、新材料与新工艺。这一过程不仅锤炼了车企的技术研发能力,更为整个汽车行业的科技进步注入了强劲动力,加速了汽车技术的迭代升级。 飞行汽车为车企开启了全新的商业模式探索之旅。相较于传统汽车,飞行汽车的运营与维护成本更高,这催生了对更加专业、高效服务与支持的需求。车企们可借此契机,拓展如飞行汽车租赁、专业维修与保养等全新业务领域,开辟全新的利润增长点,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活力。 一位资深汽车行业专家指出:“飞行汽车的出现,无疑为车企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与严峻挑战。惟有坚持创新驱动,勇于探索未知,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引领汽车行业迈向更加辉煌的未来。” ◆出行的边界在哪 飞行汽车的加入,无疑为车企的出行版图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拓展。然而,这份拓展并非无边界的狂欢,而是需要车企在布局飞行汽车领域时,审慎考量自身的技术底蕴、市场需求动态及战略规划的合理性。 在技术层面,车企需持续精进,确保飞行汽车的安全、高效与智能运行。这要求车企加大研发投入,广纳贤才,并积极寻求与国际先进技术的深度交流与合作,以技术为翼,助力飞行汽车翱翔天际。 市场需求方面,车企需敏锐捕捉并灵活应对市场的微妙变化。随着飞行汽车的逐步普及,用户的期望与需求也将随之演变。车企需紧跟市场脉搏,适时调整产品结构,创新商业模式,以满足用户日益多元化的出行需求。 战略规划上,车企需确保飞行汽车业务与整体业务板块的协同共进。飞行汽车作为车企的新增长极,应与现有业务形成良性互动,共同驱动车企的持续稳健发展。 步入2025年,车企们正紧盯飞行汽车这一新赛道,勇毅探索出行的未来图景。飞行汽车的出现,既为车企开辟了新天地,也带来了新考验。惟有坚持创新驱动,勇于攀登技术高峰,车企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引领汽车行业的新风尚。 展望未来,随着技术的迭代升级与市场的日益成熟,飞行汽车有望成为汽车行业的新焦点,为人们提供更加便捷、高效、智能的出行选项。车企需紧跟时代步伐,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和前瞻的视野,迎接未来出行时代的到来。 合资车企参加“补考” 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占有率的迅猛攀升,合资品牌在中国市场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激烈竞争态势。特别是在市场结构持续深化调整的当下,合资品牌在2024年显现出了明显的疲软迹象,销量与竞争力均有所下滑。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秘书长张永伟预估,至2025年,新能源汽车(含出口)的销量将激增至约1650万辆,增长率接近30%。其中,国内市场需求有望达到1500万辆,新能源汽车的市场渗透率预计将突破55%的大关。 面对这一趋势,合资车企在新能源领域的转型步伐变得尤为紧迫,企业的未来发展也将迎来至关重要的转折点。2025年,对于合资企业而言,能否成功跨越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快速增长的这道门槛,将成为其能否摆脱困境、实现复兴的关键。惟有如此,方能避免被市场淘汰的命运。 ◆加快转型步伐 2024年,上汽大众ID.家族全年销量斐然,达到了13万辆,实现了23.8%的同比增长。其中,“11万+智能纯电领军者”ID.3表现尤为突出,不仅在同年11月达成了累计销量20万辆的辉煌里程碑,还再度蝉联了“合资纯电车销量冠军”与“A级两厢车销量冠军”的双料桂冠。凭借前期深入的电动化布局,上汽大众在电动化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并逐步扭转了市场颓势。上汽大众方面表示:“2025年,我们已蓄势待发,ID.家族将秉持用户反馈,持续深化设计与智能的双重升级。”作为在电动化转型中尝到甜头的合资品牌,上汽大众计划在2025年进一步加速其电动化进程。 2025年新年伊始,长安马自达公布了其2024年全年销量数据,实现了8%的同比增长,标志着其坚定推进的新能源汽车转型策略初见成效。长安马自达纯电平台“驭电智行”的全面实施,促使平台首款旗舰轿车MAZDA EZ-6在上市首月便取得亮眼销量。长安马自达将持续加大在新能源领域的人才、资金及设备投入,计划每年至少推出一款新能源车型,以在2025年继续坚定推进其新能源汽车战略,迈向蓬勃发展的拐点。 在新能源汽车转型的浪潮中,合资品牌正积极探索新的发展路径,摒弃过去外方技术主导的传统模式,转而深耕本土化战略。它们不仅加大了在中国的本土研发力度和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投资,还在寻求新的合作模式,如引入更多中方技术,开启合资2.0新时代,为合资车企的新能源汽车发展注入新活力。正如奥迪汽车股份公司管理董事会主席兼技术研发董事高德诺所言:“通过发布这个专注于电动智能网联车型的新品牌,奥迪将积极拥抱更多追求科技潮流的中国消费者,进一步开拓在华增长的新途径。”上汽与奥迪的合作自一开始就聚焦于新能源领域的发展,双方合作研发新的智能电动化平台,推出全新AUDI品牌,从源头上推动新能源汽车转型,为合资品牌的发展探索新的可能性。 ◆补足智能网联短板 在加速电动化转型的征途中,合资品牌若要寻求销量的新拐点,必须着力弥补智能网联领域的短板。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关键在于深化本土化策略,紧密贴合本土市场需求,并充分利用本土供应商的资源,以强化智能网联功能。 近期有消息人士透露,大众正凭借其丰富的车型和技术资源,深度参与小鹏汽车的日常采购流程。通过结合小鹏的先进技术与大众的庞大体量及议价优势,双方的联合采购策略不仅助力小鹏优化成本结构、提升毛利率,从而更有效地实施车型价格战略,同时也为大众提供了优化智能化硬件采购选择的契机。大众与小鹏汽车的合作日益深化,共同致力于成本优化与技术进步。 2024年2月29日,小鹏汽车与大众签署了平台与软件战略技术联合开发协议,双方就车型及平台的共用零部件制定了联合采购计划,旨在降低平台成本。同年7月22日,双方进一步签订了电子电气架构技术联合开发协议,预计首个搭载双方联合开发的电子电气架构的车型将在约24个月内实现量产。 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将双方的合作划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基于股权投资的战略合作,其次是联合采购,最后是EEA(电子电气架构)技术战略合作。双方联合开发的CEA(中央电子架构)预计将在大众中国乃至更广泛的国际市场实现量产落地。大众与小鹏的合作模式为合资品牌在中国的发展拐点提供了一种创新路径,这种模式不仅有望为合资品牌创造新的增长点,也将助力本土车企提升竞争力,实现强强联合、共创共赢的新局面。 合资品牌通过借助中国智能新能源汽车供应链的卓越优势,在增强自身竞争力的同时,也开辟了更广阔的全球化发展道路。当前,中国汽车出口正处于快速增长期,中国汽车制造在全球市场上已展现出一定的竞争力。合资品牌正利用这一上升趋势,积极寻求更广阔的全球化市场。在这方面,北京现代、悦达起亚等合资车企已经取得了不俗的销量成绩,为合资品牌的新发展探索出了一条可行路径。
责任编辑:刘晓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