拐点时刻——2025年乘用车市场预测报告(下)
|
|||
|
|||
经销商数量止跌回升? 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快速发展,消费者对环保、节能和智能化汽车的需求日益增长,导致传统燃油车市场受到挤压。许多未能及时转型新能源汽车销售的经销商因此面临困境。电商平台的涌现以及途虎养车、天猫养车等服务平台的发展,使得汽车销售和售后服务渠道更加多元化,传统4S店的生存空间受到挤压。2024年,汽车经销商数量经历了显著缩减,据统计共减少了4000家,触及了市场调整的低谷。然而,展望2025年,经销商的发展态势有望迎来转机,预计将告别过去几年持续下滑的趋势,步入一个全新的拐点,迎来发展的新机遇。 ◆触底反弹? 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的统计,2024年上半年,国内汽车经销商中亏损比例已超半数,盈利比例仅为35.4%,全年范围内约有4000家4S店退出市场网络。回溯过去三年,每年退网的经销商数量稳定在约2000家。种种迹象表明,经销商数量似乎已触及市场底部,2025年有望迎来止跌回升的积极转变。 面对全新的市场竞争格局,经销商正积极寻求新的发展路径,其中,从传统燃油车营销转向新能源汽车营销阵营成为最直接且显著的趋势。2024年,北京华阳奥通和郑州中升汇迪两家奥迪经销商因转投华为问界品牌而被取消奥迪授权的事件,便凸显了这一转型过程中的挑战与抉择。一汽奥迪对此表示,这两家经销商虽希望保留奥迪授权,但计划迁址并原址改建以引入新势力品牌,且未获批准即先行建设,因此只能依据“经销商协议”执行退网处理,并以此为例警示其他经销商。尽管这两家曾在奥迪品牌营销中发挥关键作用的经销商因此失去了授权,但转投造车新势力阵营,开启问界品牌的营销,无疑为它们开辟了新的发展道路。值得注意的是,华为正积极扩张其经销商网络,而这正是众多处于上升期的造车新势力近年来普遍推进的战略。 步入2025年,头部造车新势力普遍设定了雄心勃勃的营销目标,众多企业销量目标实现倍增。这些销量增长目标的实现,离不开营销网络的扩展。尽管造车新势力多采用直营模式,但这并不意味着传统经销商在向新能源领域转型时无路可走。事实上,许多曾倒闭的经销商旧址已焕然一新,转变为新能源汽车品牌的营销店。此消彼长之间,传统经销商完全有机会在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浪潮中捕捉到新的发展机遇,实现自身的转型升级与持续发展。 ◆谋求新发展 在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开展的一项调查中,经销商对2025年消费市场的持续复苏抱有乐观预期。据调查结果显示,有25.5%的经销商预计明年乘用车市场的销量将与2024年基本持平;另有20%的经销商预计销量将实现5%以内的增长;而18%的经销商则更为乐观,预计增长幅度将在5%至10%之间。经销商群体普遍对2025年的车市前景持较为乐观的态度,这种积极的预期有望助力汽车经销商扭转过去几年持续下滑的态势,迎来发展的拐点。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12月,中国汽车经销商库存预警指数为50.2%,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3.5%,环比也下降了1.6%。库存预警指数的下降,一方面反映出经销商的经营状况正在逐步改善;另一方面,也彰显出各方已经意识到必须扭转经销商经营低迷的现状,以营造可持续发展的汽车流通环境。在这方面,宝马已经迈出了改变的步伐。2024年7月,宝马中国宣布,下半年将全力支持经销商稳健发展,退出价格战,并进一步深化“降量保价”政策,以应对价格战给经销商门店带来的亏损问题。持续了两年之久的价格战有望在2025年画上句号,经销商的经营状况也将随之迎来好转。 造车新势力所推行的直营模式,无疑对传统汽车经销商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冲击。然而,在车企的直营模式中,经销商并非毫无作为。东风卓联汽车服务有限公司销售公司副总经理郑正指出:“面对新能源汽车市场的蓬勃发展,直营模式日益受到市场的青睐。在此背景下,东风卓联成功打通了东风风神的直销链路,成为企业转型的一大亮点。尽管目前直销的销量尚不能与经销商体系相提并论,但其核心目的在于为企业转型注入新的活力,开辟全新的增长路径。”借助自身在传统售后服务等方面的优势,融入新的直营模式,传统汽车经销商同样能够谋求新的发展机遇。 燃油车的背水一战 业内普遍预测,2025年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渗透率将超过55%,标志着新能源汽车正大幅抢占原本属于燃油车的市场份额。在此背景下,2025年对于燃油车而言将是背水战,预计在乘用车领域,燃油车的市场份额将进一步缩减。有业内人士表示,消费者对汽车的需求是多样化的,包括价格、性能、使用场景等多个方面。虽然新能源汽车在某些方面具有优势,但传统燃油车在价格亲民性、技术成熟性、加油网络普及性等方面仍具有竞争力。特别是在一些偏远地区,燃油车的市场潜力仍然巨大。但不可否认的是,随着插混、增程车型的快速发展,传统燃油车已到了黔驴技穷的地步。 ◆下降趋势似不可逆 2024年,我国新能源乘用车市场渗透率已连续6个月突破50%大关,且这一趋势预计将在2025年持续增强。随着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的不断增长,其使用环境也在持续优化,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接纳程度正显著提升。从当前态势来看,新能源汽车的蓬勃发展已是大势所趋,中国市场更是展现出了强劲的增长动力。财政部最新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明确新能源汽车政府采购比例要求的通知》明确指出,年度公务用车采购总量中,新能源汽车的占比原则上应不低于30%。继公共交通领域全面新能源化之后,公务车领域也将大规模引入新能源汽车,这无疑将进一步推动新能源汽车市场占有率的提升,燃油车的市场空间将面临更为严峻的侵蚀。 在某些特殊场景下,如长途运输、越野等,燃油车的性能优势仍然明显。因此,在细分市场领域,传统燃油车仍有一定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但面临诸多挑战和不确定性。车企需要密切关注市场动态和消费者需求变化,加大技术创新和转型升级的投入力度,以应对未来的市场竞争和挑战。同时,政府和社会各界也应给予传统燃油车企业一定必要的支持和引导,促进其实现平稳过渡和可持续发展。 ◆另辟蹊径 再寻出路 在与新能源汽车争夺市场份额的激烈竞争中,燃油车已陷入退无可退的境地,且这种颓势预计在2025年将愈发明显。2024年,面对新能源汽车的猛烈攻势,燃油车已不得不发起史无前例的价格战,部分车型甚至以“骨折价”亏本抛售,旨在消化库存。然而,这种极端促销手段并未能提振燃油车的销量,反而在与新能源汽车的较量中不断败退,销量大幅下滑,相关企业的经营状况也每况愈下,主营燃油车业务的企业普遍遭遇了发展困境。 相关数据显示,2024年11月,汽车行业收入为11241亿元,同比增长9%;成本为9837亿元,增长11%;但利润仅为374亿元,同比下降35%,行业利润率低至3.3%。自去年以来持续的价格战加剧了行业内外对利润下滑的担忧。多重竞争压力与品牌优惠促销的叠加,使得11月的汽车行业利润率成为全年最低。 价格战持续蔓延,主机厂的成本压力不断向供应商、经销商等整个汽车产业链传导。2024年前11个月,汽车行业利润率仅为4.4%,不仅低于整个下游工业利润率,也低于2023年的5%水平,更远低于2020年的6.2%。 燃油车企业经营状况的下滑,是汽车行业整体经营状态下滑的根源所在。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乘用车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指出,燃油车前期虽有微薄盈利,但迅速萎缩,部分企业陷入严重亏损;而新能源车虽然增长迅猛,但亏损较大,电池的高利润与整车的亏损形成了巨大矛盾。一方面,整个汽车行业亟需有效降本增效,提升成本控制能力;另一方面,中央及各级政府正积极采取措施稳定燃油车消费,推动报废更新政策的更有力实施,并期待通过油电同权来促进油电共同发展。面对汽车行业全面电动化的趋势,燃油车的下滑趋势已不可避免,且几乎无力反击。 业内普遍认为,未来燃油车仍将占据三到四成的市场份额,为了适应市场变化和满足消费者需求,传统燃油车制造商需要加大技术转型和升级的投入,包括提高发动机效率、发展混动技术、探索合成燃料等新技术,以延长燃油车的生命周期并提高市场竞争力。
“臭车”源于抽成 “臭”字毫无争议地荣膺2024年出行市场的年度热词,贺岁大片《好东西》中对这一现象的辛辣吐槽,足见“臭”名已尽人皆知。网约车何以背负上“臭”名,这股令人不悦的“臭”味源自何方?2025年,我们该如何解决、根除“臭车”? ◆“臭车”来自何方? 对于“臭车”,众多网约车乘客都有着如同“刻骨铭心”般的亲身经历。李女士,一位在CBD工作的白领,曾向记者讲述了她的一次难忘遭遇:“那天早晨,我因急于上班而叫了辆网约车。车门一开,一股难以名状的臭味直冲脑门,仿佛是头油、臭袜、烟雾与汗酸的混合体,还夹杂着皮革的异味,简直让人窒息。我强忍着不适,结果第一次体验到了晕车,下车后立刻就吐了。从那以后,我对网约车有了阴影。” 李女士将这段经历分享至朋友圈,迅速引来了数百条共鸣,大家纷纷表示有过类似的“臭车”经历。网约车似乎已陷入了“十车九臭”的尴尬境地,甚至有乘客戏称“打网约车就像钻进了司机的‘臭被窝’”。更令人震惊的是,“越来越容易打到‘臭车’了”这一话题在2024年成功冲上了热搜榜。 “臭车”的影响力确实不容轻视。一位脱口秀演员在舞台上幽默地调侃道:“有些网约车,坐进去就像能闻到前几任乘客的‘人生故事’——前调是槟榔的余味,中调是司机的脚臭与头油,后调则是乘客留下的香水味。” 那么,“臭车”究竟为何如此之“臭”?从科学角度来看,这既与车内塑料、皮革等部件散发的味道有关,也与司机和乘客的个人卫生、车内吸烟等行为密不可分。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股包含霉味、臭鸡蛋味、脏袜味等复杂气味的混合体。再加上车窗紧闭、空气不流通,车内的臭味足以让人呼吸不畅、头晕目眩。 网约车司机王先生无奈地表示:“我们也没办法,抽成太高了,逼得我们不得不把吃和睡都搬上车。”他透露,很多司机驾驶的网约车都是租赁的,平台和租赁公司都要抽取佣金。而平台的高额抽成(目前仍在25%至30%左右)使得司机们不得不延长工作时间以维持生计。有的司机甚至在车上睡3~5个小时后继续跑车,3~5天不洗澡也成了常态。因此,车上的异味愈发浓重。“问题的关键还是抽成太高了。”他感叹道。 尽管“臭车”问题日益严重,但一些头部网约车平台却依然赚得盆满钵满。据统计,2023年某网约车平台的市场份额已超过70%,并在2024年第三季度成功实现扭亏为盈,净利润高达26亿元。其中,对司机抽成的不断攀升正是其盈利的重要因素之一。 ◆“除臭”不能止于司机 面对网约车之“臭”的广泛诟病,滴滴出行于去年12月23日发布公告,就此问题向公众致以诚挚的歉意。为应对这一挑战,滴滴宣布已启动“异味车”专项治理计划,具体措施包括:上线乘客拉黑异味车功能,以便乘客在遇到问题车辆时能有效避免再次乘坐;对车内空气差评率较高的司机实施暂停服务并进行专项培训,以提升其服务意识与卫生习惯;同时,还将对司机服务实施正向激励考核,鼓励司机主动改善车内环境,从而提升乘客的乘车体验。 尽管滴滴的举措似乎为网约车“除臭”指明了方向,但众多网约车乘客仍持有不同见解。部分乘客认为,应设立奖励机制,正面激励司机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更多乘客则呼吁,与其对司机进行惩罚,不如从根本上调整网约车平台的抽成比例,以有效遏制“臭车”现象的滋生。 乘客的呼声直指问题的核心——“臭车”现象不仅关乎司机个人的卫生习惯,更与网约车市场日益加剧的内卷现象及平台高额抽成息息相关。交通运输部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0月31日,全国网约车平台公司数量已达362家,网约车驾驶员证与车辆运输证的数量也在稳步增长,然而,订单量的增速却未能与之匹配。以合肥市为例,道路运输管理服务中心发布的网约车行业情况与风险提示显示,2024年1~11月,网约车单车日均订单量仅为11.5单,空驶率高达45%,近八成驾驶员日均流水不足300元。这一现象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存在,反映出网约车行业供给趋于饱和,订单量减少的严峻现实。 汽车行业专家魏明(化名)指出,网约车单量的减少与“臭车”问题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要彻底根除“臭车”现象,网约车平台需首先降低抽成比例,以减轻司机的经济压力,提高其服务质量与卫生标准。同时,结合奖惩措施,激励司机提升服务水平,促进订单量的回升,才是解决“臭车”问题的关键所在。 展望未来,2025年的出行市场,谁不渴望拥有一段愉悦而清新的乘车体验?网约车行业能否以实际行动回应乘客的期待,让我们拭目以待。 小型车也要增程化 提及小型新能源汽车,人们往往会联想到那些几年前风靡一时的多款小型车型,它们以节能环保、便捷灵活、经济实惠以及便于停车等诸多优势赢得了市场的青睐。就当前市场上的产品类型而言,小型车已基本实现了纯电动化转型。然而,在泛越野与跨界理念的推动下,部分小型车型展现出了增程化的潜力与市场需求。据多家车企透露,其小型车的增程版本目前正处于紧锣密鼓的测试阶段。这预示着,如同紧凑型车、中型车以及SUV等车型纷纷推出纯电动与插电增程版本一样,小型车或将在2025年迎来增程版的浪潮。 ◆市场潜力巨大 自2024年起,众多品牌纷纷涌入增程式技术路线,2025年极有可能成为小型车借增程技术崭露头角的一年。小型增程车即将步入其发展的“春天”,这一趋势背后有着明确的市场需求作为支撑。“无论是城市通勤还是日常购物,停车位总是难以寻觅,而小型增程车则能轻松化解这些烦恼。”小型车爱好者宋阳分享道,他居住在城区的老四合院里,胡同狭窄,只有小型车能够便捷地将车直接开到家门口。此外,外出时往往难以找到空闲车位,小型车凭借其小巧灵活的特点,能够轻松停放在狭窄的空间中,甚至一个车位停放两辆小型车也并非难事,从而有效节约了停车位资源。更重要的是,现有的纯电动小型车在面对城区至远郊区如北京延庆、密云等地的自驾时,续驶里程往往捉襟见肘,而小型增程式汽车的出现,则能够圆满解决这些问题。 事实上,无论是年轻人的首次购车选择,还是家庭的第二辆车,小型车都备受青睐。“对于我们这些刚步入职场的年轻人来说,购买中大型车资金压力较大,而先入手一辆小型增程车则显得尤为实惠。价格亲民,续驶里程相当可观,性价比极高。”刚参加工作不久的小吴同学坦言,如果2025年有小型增程车上市,他将毫不犹豫地将其纳入购车首选。 “小型增程车非常适合用于上下班通勤和周末购物,如果今年有合适的小型增程车上市,我会考虑购车。”正在筹备购买家庭第二辆新车的汤先生表示,他已经拥有一辆B级SUV,能够满足假日全家远距离自驾出行的需求,而城内通勤及日常出行则更适合选择小型增程车。 “消费者之所以对小型增程车情有独钟,是因为增程技术能够弥补小型车的诸多不足。”北京科技大学教授曾欣在接受《中国汽车报》记者采访时分析道,一方面,纯电动小型车的续驶里程有限,而如今的小型车在配置方面几乎与中大型车无异,智能驾驶、智能座舱、车载大屏、安全保障系统等一应俱全。通过增程技术提升续驶里程,使得喜爱小型车的用户能够自驾前往远郊区甚至跨城出游,享受更多的出行保障。另一方面,即便是节日出游期间,增程式汽车能够直接加油,有效避免了排队充电的尴尬处境。 ◆风口就在眼前 刚刚迈入2025年的门槛,小型车增程化的浪潮已如期而至,其迅猛之势超乎许多人的预料。近期,关于“五菱宏光将推出增程版”的消息不胫而走,无疑为这一趋势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五菱宏光MINIEV,这款曾经风靡一时的车型,不仅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更以单款车型年销量高达75万辆的佳绩,荣登《福布斯》杂志封面,被誉为“地球上最重要的一款车”。 据悉,2025款的五菱宏光增程版配装最大功率73kW的1.5L增程器,并配备了磷酸铁锂电池,纯电续驶里程约为43km,而工信部馈电百公里综合油耗仅为5.18L。增程技术的引入,极大地拓展了其续驶范围,无论是日常通勤还是长途旅行,都能让驾驶者安心无忧。虽然外观简约朴实,但车内空间足以容纳全家出行,加之出色的性价比,使其更具吸引力。 步入2025年,小型增程式汽车的市场需求持续攀升,与前几年的冷清景象形成了鲜明对比。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永伟指出,2025年,增程与插混将成为新能源汽车市场快速发展的两大领域,其市场份额预计将接近50%。这标志着新能源汽车市场正朝着更加多元化的方向发展,纯电、增程、插混并存,这正是产业发展规律的体现。 事实上,2025年小型车增程化的趋势,在2024年已初露端倪。曾欣认为,小型车与增程式在2024年均被视为市场看好的独特细分领域,而2025年小型车增程化则是这两大优势的完美融合。无论是从市场需求的角度,还是从车企新一年的产品投放计划来看,小型增程式汽车有望在2025年迎来新的转折点,呈现出向上发展的态势。 如今,新能源汽车的各个细分市场正逐渐形成各自的用户群体。据预测,从2024年至2030年,全球增程式汽车的销量将以17%~18%的年复合增长率持续增长。面向未来,小型增程式车型或将以全新的面貌,迎接“面向大海,春暖花开”的美好时代。
高端品牌电动化的另一种途径 “丰田正于上海积极物色建厂地点,意在将雷克萨斯品牌实现本土化生产……”这一消息在2024年底悄然传开,迅速引发关注。或许是目睹了本田与日产携手合作的成果,又或是特斯拉所取得的巨大成功触动了丰田的神经,这位一度保持沉稳步伐的汽车巨头终于按捺不住内心的悸动。在此之前,雷克萨斯对于在华本土化的提议持谨慎态度,主要基于营销策略和利润保障的考量。那么,此番雷克萨斯决定本土化生产,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战略意图?这一举措是否能为高端品牌电动化趟出一条新路? ◆中国市场愈发重要 雷克萨斯在华本土化的议题,犹如一颗投入湖面的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引发了业界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这一决策,仿佛成为了评判丰田未来走向的关键棋子,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都将与丰田的每一步决策紧密相连。 回溯历史,自雷克萨斯踏入中国市场以来,国产化的传闻便如影随形。特别是在2018年,国内某车企曾公开表示有意引入雷克萨斯这一豪华品牌,但随即遭到了丰田的坚决否认,称雷克萨斯尚未有明确的国产化时间表。然而,时过境迁,面对当前的市场环境,丰田的态度似乎已悄然发生转变。尤其是在雷克萨斯在华销量持续下滑的背景下,寻找新的市场突破口已成为丰田迫在眉睫的任务。 从全球布局来看,雷克萨斯拥有5.5家工厂,其中3家位于日本本土,能够生产包括轿车和SUV在内的全系车型。供应中国市场的新车,则主要来自其全球最大的九州工厂。此外,雷克萨斯在北美设有2家海外工厂,但主要生产RX系列SUV,轿车系列则依然依赖日本工厂。至于其在印度的“0.5”个工厂,实则为一个组装厂,主要生产中低价位车型。 销量方面,北美地区是雷克萨斯全球最大的单一市场,中国则紧随其后,成为其全球第二大市场,也是惟一另一个销量突破10万辆级别的市场。这一数据无疑凸显了中国市场对于雷克萨斯的重要性。 有业内人士分析指出,雷克萨斯在过去20多年间未在中国建厂的原因复杂多样。其中,不愿被合资企业分羹利润、保持全进口身份以维持加价销售策略、以及确保全球化产品品质统一等因素均起到了关键作用。然而,销量也是其不得不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在丰田严格的成本控制策略下,若销量无法达到一定规模,建设海外独立工厂将难以支撑。 但从全球电动化的大趋势来看,中国市场的潜力无疑是巨大的。这里不仅能够容纳雷克萨斯、特斯拉等众多车企,还能为雷克萨斯提供新的增长点。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雷克萨斯在华本土化或许是其顺应时代潮流、把握市场机遇的明智之举。 ◆本土化或是转折点 客观审视,雷克萨斯在华本土化生产,无疑是扭转销量下滑态势、实现未来持续成长的关键转折点。“无论是顺应电动化趋势的迫切需求,还是为了稳固市场地位及利润空间的初衷,都是雷克萨斯决定在华本土化的核心驱动力。”北京科技大学教授曾欣指出,丰田已明确规划雷克萨斯将全面转型纯电动汽车,然而在中国市场,雷克萨斯的电动化步伐显然未能跟上市场的迅猛需求。面对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井喷式增长,雷克萨斯惟有加速电动化进程,紧贴消费者对环保、智能、高效出行方式的期待,方能在销量上实现突破。相较于其他全球市场,中国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和更为明确的发展前景。同时,本土化生产不仅能有效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产品竞争力,还能使雷克萨斯更敏捷地响应市场波动,加速新品上市节奏。 以往,高端车市场几乎被跨国车企所垄断,自主品牌多在中低端市场激烈角逐。而今,新能源汽车技术的迅猛发展与普及,以及消费者对智能化、绿色出行需求的激增,促使自主品牌凭借先发优势和技术积淀,集体向高端市场发起冲击,打破了传统高端品牌的壁垒。高端品牌市场份额的下滑与自主品牌高端车型的崛起,正是这一变革加速推进的明证。 在电动化与智能化的浪潮之下,中国市场消费者对高端的定义已悄然变迁。动力性能、奢华内饰等传统标准虽仍重要,但已非唯一。用户体验、智能化配置、环保理念等新兴元素已成为新的高端标签。这一变化对于雷克萨斯等传统高端品牌而言,构成了严峻挑战。动力优势不再凸显,传统高端品牌亟需发掘新的核心竞争力以应对市场变迁。 “尽管此前缺席,如今略显迟滞,但从整体趋势来看,高端品牌在中国市场的本土化生产,仍为时不晚。”曾欣强调,若雷克萨斯能如特斯拉般在华取得辉煌成就,这将为丰田在中国市场的持续攀升注入强劲动力,成为真正的拐点。
责任编辑:刘晓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