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前:跌宕起伏的2024年成为过去,2025年如约而至。新的一年,随着特朗普再次入主白宫,全球汽车贸易紧张局势是否会加剧?本土出口和海外建厂共同驱动下,中国车企“出海”步伐是否会进一步加速?在研发加速、资本看好、政策利好陆续释放的大背景下,全固态电池、Robotaxi等新兴领域是否会迎来商业化元年?让我们拭目以待。
1 全球汽车贸易紧张局势加剧?
根据多个权威机构近日发布的报告,全球贸易在2024年实现了小幅复苏,但新的一年受美元波动、贸易摩擦加剧等风险影响,持续复苏面临多重挑战。其中,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近期发布的最新经济展望报告中表示,近几个月以来,贸易政策不确定性急剧上升,加剧了对主要经济体不断加大进口限制措施的担忧。尤其是特朗普在竞选和当选后多次提及将对多个国家的进口商品加征关税,这一主张引起了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关注和担忧。
具体来看,特朗普此前公开放言,要对来自中国的商品加征10%的关税,对从墨西哥和加拿大进口的商品加征25%的关税。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已经敲定对中国产电动汽车加征100%的关税,而如果美国对从加拿大和墨西哥进口的所有汽车和零部件征收25%的关税,那么可能会对加拿大及墨西哥的汽车工业构成生存威胁。很多跨国车企在加拿大及墨西哥建厂,看中的就是其与美国的免税协议。另外,多国政要和政府官员对特朗普的关税主张表示了担忧,并酝酿相关应对措施。
此外,全球汽车市场本身就面临诸多挑战,价格竞争加剧以及欧美市场电动汽车需求放缓等,对车企及供应链企业的营收和利润产生了不利影响。需求疲软可能会进一步加剧全球汽车贸易的紧张局势,地缘政治的不确定性也会带来负面影响。整体来看,2025年全球汽车贸易还将面临较大挑战。
2 中国车企海外建厂提速?
在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出口国后,中国汽车企业“出海”正在朝着推进本土化的方向加速前进。从东南亚到非洲再到欧洲,中国车企海外建厂的步伐不断加速。尤其是在东南亚,泰国成为热门目的地,比亚迪、上汽名爵、哪吒汽车、长安汽车、长城汽车、广汽埃安等多家中国车企纷纷赴泰国投资建厂,以辐射东南亚市场。
鉴于欧洲是仅次于中国的全球第二大电动汽车市场,近年来,诸多中国电动车企纷纷登陆欧洲。不过,欧盟自2024年10月底,开始对中国产电动汽车加征最高35.3%的反补贴税,为期5年。作为应对,不少中国企业探讨在欧洲建厂,包括长城、上汽、吉利、广汽、东风等。奇瑞步伐较快,其西班牙合资工厂生产的首款车型已于2024年11月下线。比亚迪乘用车工厂落地匈牙利,建厂工作正在推进中。
另外,在电动化、智能化等行业趋势推动下,中国车企更加注重技术出海和全产业链出海。例如在电动汽车领域,除了整车企业外,宁德时代、国轩高科、亿纬锂能、远景动力、欣旺达等电池厂商也纷纷在多个国家建立海外工厂,以就近为中国车企及海外车企供货。
进入2025年,中国车企“出海”的步伐可能还会进一步加快。为了更好地满足海外市场需求,应对贸易壁垒,提高中国汽车品牌知名度及形象,中国车企需要在海外建立更完善的供应链和产能布局,形成全价值链“出海”的国际化布局。不过,车企在“出海”过程中也需要注意风险和挑战,例如国际市场的复杂性、法律法规、文化差异等,从而因地制宜制定相应对策。
3 美国汽车业电动化转型放缓?
2025年1月20日,美国政府将正式进行权力交接,现任总统拜登将正式卸任,当选总统特朗普再次入主白宫。对于美国汽车行业来说,最关注的焦点之一是,特朗普是否会推翻美国现行的电动汽车发展政策。
前不久,特朗普的过渡团队建议进行广泛改革,停止对电动汽车和充电基础设施的政策支持。其团队建议对全球所有电池材料征收关税,还呼吁取消拜登政府为美国消费者购买电动汽车提供的最高7500美元补贴。
这些建议与拜登政府推动电动汽车转型的政策相悖。拜登在任期间,大力推动美国电动汽车行业发展,并提供了巨额补贴和政策扶持,使得美国成为继中国、欧洲之后的全球第三大电动汽车市场。在这个过程中,《通胀削减法案》给企业提供的巨额补贴,以及给消费者提供的购车退税补贴起到了重要作用,吸引各大主机厂及电池厂商在北美建厂,推进动力电池及电动汽车的本土化生产。
相比之下,特朗普一直对应对气候变化及发展电动汽车“不感冒”,强调应优先发展传统化石能源,提升美国的石油和天然气产量,并提到希望废除《通胀削减法案》。特朗普曾承诺将放宽汽车燃油经济性标准,并推翻拜登政府推行的“电动汽车强制令”。
需要指出的是,自2023年下半年以来,美国电动汽车市场需求已经出现降温,通用汽车、福特等车企也放慢了转型步伐。随着特朗普重新执政,如果没有了电动汽车购车补贴,没有了政策扶持和倾斜,车企投放在电动汽车领域的资源或将进一步减少,从而使得美国电动汽车市场进一步加速降温。
4 欧洲汽车业更加动荡?
2024年,欧洲汽车行业格外不平静。据记者不完全统计,仅2024年,各大零部件巨头宣布在欧洲的裁员总数已经超过5万人。至于原因,博世方面曾指出,欧洲汽车行业正面临严重的产能过剩,竞争和价格压力持续加剧,且向电动汽车的转型速度慢于此前预期。另外,2022年爆发的俄乌冲突给欧洲造成了深远的影响和冲击,两年多来,欧洲一直难以摆脱能源危机,多国经济日渐衰退,能源危机也使得欧洲汽车行业面临巨大的能源成本压力。
产能过剩、能源危机,再叠加转型阵痛,欧洲汽车行业难免动荡,且这种动荡短期内似乎并没有缓解的迹象,影响已经延续至2025年。不少主机厂及零部件厂商选择关闭部分工厂,缩减产能。以大众集团为例,计划2025年2月底关闭位于比利时布鲁塞尔的奥迪电动汽车工厂。虽然在工会的强烈反对下暂时不会关闭德国工厂,但大众集团已经决定2030年前在德国裁员超过3.5万人,并削减德国工厂产能。福特汽车计划到2027年底在欧洲裁员4000人。博世、采埃孚、大陆集团、奥托立夫、舍弗勒等多家大型零部件供应商也启动了大规模裁员计划,部分工厂也将关闭。
另外,欧洲电动汽车市场在2024年出现明显降温,2025年似乎也不容乐观,不少车企在重新评估各自的电动汽车转型计划。就在2025年的第一天,俄罗斯停止通过乌克兰向欧洲供应天然气,俄乌冲突给欧洲带来的能源压力及经济压力还将持续,民众的生活成本不断攀升,企业的运营压力与日俱增。这给2025年欧洲汽车行业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性,难言乐观。
5 本田日产合并引行业整合潮?
在2024年的最后一个月,作为日本第二大、第三大车企的本田和日产有意合并一事,成为全球汽车行业最为关注的事件之一。按计划,双方将探讨联合成立一家新的控股公司,而本田和日产作为全资子公司的形式存在。双方力争2025年6月达成最终协议,2026年8月推动新的控股公司上市,届时本田和日产将退市,全球第三大车企将就此诞生。
至于双方合并的推动因素,百年一遇的汽车产业巨大变革是主要原因。这股巨大的变革浪潮正席卷全球,给汽车行业带来了“狂风骤雨”,使得一些此前像“独行侠”一样的日本车企,例如本田、铃木等都无法再独善其身,而是需要强援。其中,铃木效仿马自达和斯巴鲁,也与丰田达成了资本合作,并共享技术、联合研发、联合生产等。本田与日产“牵手”,期望实现协同效应。尤其是此刻正面临生存危机的日产,希望通过与本田合并以走出低谷。
在转型加速、竞争加剧的大背景下,汽车行业整合趋势愈发明显。企业内部,像吉利宣布旗下两大品牌极氪与领克合并,目的是更好地实现提质增效。吉利控股集团总裁、极氪智能科技首席执行官安聪慧表示,中国新能源汽车正引领全球汽车产业进入智能电动新能源时代,预计2025年行业进入深度重塑期。极氪和领克的战略整合正是主动应对新能源产业趋势之举。
企业外部,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部分车企将面临被淘汰的风险,企业之间的兼并重组也将加速。实际上,2024年破产、“爆雷”的中外造车新势力企业不在少数。2025年,全球尤其是中国汽车市场的竞争将更趋白热化,行业“洗牌”与整合的趋势将进一步加剧。
6 Robotaxi开启大规模商业化?
作为L4级自动驾驶技术落地的关键场景,自动驾驶出租车(Robotaxi)的大规模商业化落地备受关注。要实现Robotaxi大规模商业化落地,技术成熟度、政策演进、车型大规模量产、运营落地等不可或缺。相对成熟的商业运营模式,叠加持续提升的技术成熟度与不断加大的政策支持力度,让Robotaxi逐渐在市场上打开局面,尤其是中美企业站在了前端。
在刚刚过去的2024年,国内自动驾驶相关企业掀起上市浪潮,地平线、黑芝麻智能、文远知行、小马智行、速腾聚创、如祺出行等密集登陆资本市场。借助资本的力量,相关企业希望推动自动驾驶技术加快商业化落地。从各企业的时间表来看,Robotaxi会在2025年冲刺大规模商业化。
以小马智行为例,按计划,2025年其Robotaxi车队规模将突破千辆大关,实现单车运营的盈亏平衡,并开始迈向Robotaxi大规模商业化;2026年底,车队规模将进一步扩张至2000~3000辆。另外,小鹏汽车计划2026年推出Robotaxi产品;AutoX安途、小马智行等企业已在北京、武汉、重庆等城市的特定区域启动Robotaxi商业化试点。而百度旗下萝卜快跑平台在2024年持续增加在武汉的自动驾驶车队,此前百度曾在Apollo Day上官宣,萝卜快跑预计2024年底在武汉地区实现营收平衡,到2025年进入全面盈利期。
在美国,Robotaxi领域主要“玩家”是Waymo,已在美国多个大城市提供Robotaxi服务,且不断扩张。特斯拉则计划2025年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和得克萨斯州面向公众推出Ro‐botaxi服务。值得一提的是,被视为美国当选总统特朗普在大选中获胜的“头号功臣”,特斯拉首席执行官马斯克的政治影响力也在迅速提升。近日,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发布了关于自动驾驶汽车的新规章,旨在简化汽车制造商提交的豁免申请的审查流程,允许在不配备方向盘或刹车踏板等必要人工控制的情况下部署自动驾驶车辆,推动美国政府放宽对自动驾驶汽车的限制,为特斯拉推广Robotaxi铺平道路。
7 全固态电池迎产业化元年?
由于能量密度高、安全性能好、循环寿命长,固态电池尤其是全固态电池被寄予厚望,丰田、本田、宝马、大众集团、现代汽车、东风、奇瑞、广汽集团等主机厂,以及松下、LG新能源、SK On、三星SDI、宁德时代、欣旺达等电池厂商都涌入这一赛道。
进入2025年,全固态电池的量产及上车似乎有了眉目。前不久,本田方面透露,将从2025年1月开始试生产全固态电池,用于纯电动汽车。本田还表示,未来几年上市的新车将开始搭载全固态电池。此外,基于SolidPower的电池技术,宝马计划在2025年推出一款搭载全固态电池的原型车。
丰田原计划2027年量产全固态电池,但在获得日本经济产业省的认定后,将量产时间提前至2026年,届时将会小规模量产,并计划2030年进入大规模生产阶段。至于应用于纯电动汽车,将在2027年或2028年。
其他企业发布的全固态电池量产及装车时间,也大多集中在2026~2030年,包括中国企业。例如,广汽集团声称,已初步打通全固态电池全流程制造工艺,预计2026年将实现量产并搭载于昊铂车型。搭载全固态电池的上汽智己新车计划2027年量产交付。宁德时代此前披露了“2027年小规模量产全固态电池”的时间表,比亚迪旗下的弗迪电池也有同样的计划。
对于全固态电池来说,真正的商业化落地取决于两个因素:技术是否成熟、成本是否足够低。以宁德时代为例,该公司此前曾透露,其在固态电池领域的研究已经持续了7~8年时间,目前还处于“4”的水平(用技术和制造成熟度“1-9”作为评价体系)。从各企业的时间表来看,2025年或2026年会有小批量搭载全固态电池的新车出现,但真正的大规模商业化可能至少要到2027年或之后。
8 人工智能与汽车加速融合?
在经历多年的高速发展后,人工智能(AI)技术在2024年迎来了井喷式的应用成果大爆发。无论是大模型Sora带来的巨大冲击,还是自动驾驶汽车的快速普及,抑或是AI机器人在各行各业投入使用,都展现出AI技术正在深刻地改变我们的日常生活。2024年也被广泛认为是AI技术应用的元年。其中,在汽车领域,AI大模型加速上车,不仅显著提升了智能汽车的人机交互能力,还在智能驾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并推动汽车制造商与科技企业跨界合作。
进入2025年,AI与汽车有望继续加速融合,这种融合不仅体现在汽车产品的智能化上,还体现在汽车生产、销售、服务等各个环节。AI、5G通信、物联网等技术协同应用,不仅提升了汽车的智能化水平,也使得整车生产、供应链、售后等更加智能化。
AI也被部分车企认为是“破卷”的重要手段。当前,比亚迪、理想、小鹏、上汽、长安、特斯拉、宝马、梅赛德斯-奔驰等国内外车企纷纷加大在AI、大模型、算力芯片等方面的投入和布局。其中,比亚迪成立了先进技术研发中心,专注于AI和大模型的技术发展。特斯拉在AI领域有着深厚的积累,不仅推出了人形机器人原型Optimus,还在智能驾驶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2024年12月31日,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发布全员信,提出未来10年是AI的时代,要将小鹏汽车打造为“面向全球的AI汽车公司”。
今后,随着AI与汽车加速融合,将推动汽车行业向着更高层次的智能化发展。与此同时,车企还将积极探索AI技术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人形机器人、飞行汽车等,以拓展汽车行业的边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