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12月2日,大众集团在德国多地的工厂爆发大规模罢工,围绕降薪、裁员及工厂关闭计划,工人与管理层之间的冲突进一步升级。这场由德国最大工会IG Metall发起的行动,引发行业广泛关注,也给德国本就低迷的汽车业带来了更多不确定性。这也是继福特官宣在德国大规模裁员之后,德国汽车业遭受的又一沉重打击。
事实上,受欧洲经济疲软、通胀高企、电动化智能化转型导致成本激增等多重因素冲击,德国整车及零部件企业的处境并不乐观,自去年至今,包括博世、采埃孚等在内的多家零部件巨头发起了大规模裁员,德国经济预计今年也面临连续第二年衰退。
降薪、裁员、关厂、罢工
继2023年成为全球惟一负增长的发达经济体后,德国今年10月发布的秋季经济预测报告显示,2024年德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将继续萎缩0.2%。这意味着德国经济将连续第二年陷入衰退。
作为出口导向型国家,德国正遭受全球需求疲软、制造业低迷以及能源危机的冲击。包括汽车在内的制造业是德国经济的基石。然而,德国制造业当前正深陷多重危机。原材料短缺、运输延误等供应链问题持续困扰着各大企业。能源价格飙升和经济持续疲软等挤压了企业利润,多家企业正在迁离德国。
德国汽车工业协会主席穆勒近日表示,德国乃至整个欧洲竞争力流失的状况愈发严重,越来越多公司已经推迟或完全取消在德国的投资计划,超过1/3的跨国公司计划将投资转移到海外。
面对需求疲软和订单短缺等问题,车企不得不“勒紧裤腰带过日子”。11月20日,美国福特汽车公司宣布将于2027年前在位于德国科隆的工厂裁员2900人。原因是该工厂连年亏损,于是福特决定通过裁员来降低成本。另外,福特计划在欧洲各国共裁员4000人。
同样,为了削减成本,大众集团有意关闭至少3家德国本土工厂,并裁减数万名员工,未被关闭的工厂员工也将面临降薪。这是大众集团史上首次考虑关闭德国本土工厂。对此,工会方面激烈抗议,一轮轮谈判无果后最终于12月2日启动了警告性罢工。IG Metall称,此次罢工有近10万名工人参与,虽然并未完全中断生产,但仍会对大众集团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
对此,大众集团方面表示,已采取措施尽量降低罢工对客户、合作伙伴以及工厂的影响,并将继续与工会进行谈判,预计下一轮谈判12月9日开始。值得注意的是,就近两三个月以来的谈判情况来看,大众集团管理层对于在德国关厂和裁员的态度非常坚决。此外,大众方面还要求其德国员工降薪10%。大众集团首席执行官奥博穆强调,由于欧洲市场正在经历萎缩,同时竞争态势日益加剧,大众集团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大众品牌首席执行官施文韬则表示:“大众需要紧急而痛苦的改革,如果不采取任何行动,将出现更加灾难性的后果。”据悉,今年上半年,作为集团核心品牌的大众品牌营业利润率已经降至2.3%。今年第三季度,大众集团税后利润为15.76亿欧元,同比大跌64%,营业利润率则从6.2%降至3.6%。
利润的急剧下滑使得大众集团的危机感非常强烈,德国其他车企亦是如此。今年第三季度,梅赛德斯-奔驰净利润为17.19亿欧元,同比大跌54%;宝马集团净利润为4.76亿欧元,同比大跌84%。在大众集团就关厂事宜与工会激烈对峙之际,梅赛德斯-奔驰则计划采取更激进的成本削减措施,前不久该公司透露,未来几年每年将削减数十亿欧元成本。
前不久,大众集团、梅赛德斯-奔驰、宝马集团、Stellantis、沃尔沃汽车等多家车企此前相继发布盈利预警,加剧了人们对欧洲汽车行业将陷入更深、更长衰退期的担忧。
零部件企业“断臂求生”
业内普遍认为,大众集团目前面临的困境反映了欧洲汽车行业面临的深层次危机。而且,与大众集团等传统车企巨头相比,零部件供应商受到的冲击更大,在危机中也更显脆弱。此前在疫情期间,德国中小型零部件供应商已经倒下了一批。2022年俄乌冲突的爆发更是雪上加霜,由此带来的能源价格飙升和供应链动荡,给德国制造业及德国经济带来了沉重打击。
根据德国联邦统计局此前发布的数据,2023年共有17814家德国企业申请破产,较2022年增长22.1%。另一项来自德国Falkensteg咨询公司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有20家年营收超过1000万欧元的德国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申请破产,数量同比激增超过60%。
大型供应商虽然“血厚”,短期内不会有破产危机,但也同样感知到了“寒意”,争相推进降本。自去年至今,已经有多家出现在全球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百强榜上的企业官宣了裁员计划,欧洲尤其是德国,成为裁员的重灾区,最新的一家是博世集团。
今年11月下旬,博世集团宣布,未来几年其汽车板块将在全球裁员5500人,其中将在德国裁减3800个岗位。与此同时,还将降低约1万名员工的薪酬。博世集团发言人称,汽车行业正面临严重的产能过剩,竞争和价格压力持续加剧,且向电动汽车的转型速度慢于此前预期。
在博世的裁员计划中,约3500人的裁员将在2027年底前完成,涉及开发智能驾驶技术以及车辆软件的部门。博世指出,先进技术的发展趋势并没有像最初预期的那样推进,很多车企正在推迟或者放弃相关项目,作为零部件供应商,博世的业务遭受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作为全球最大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博世的裁员计划已成为德国乃至欧洲汽车业困境的缩影。在此之前,已经有多家大型零部件供应商启动了裁员计划。例如,去年6月,奥托立夫宣布,计划到2025年在全球范围内裁减大约8000名员工,欧洲是其裁员的“重灾区”。今年2月,大陆集团宣布,针对汽车业务板块启动约7150人的裁员计划,其中约40%发生在德国,计划2025年底前完成。今年7月,采埃孚宣布,预计将在2028年底前,将其德国员工人数从目前的5.4万人,逐步削减1.1万~1.4万人,还将整合德国工厂。今年11月初,舍弗勒集团也宣布,将在欧洲裁员约4700人,其中在德国将裁减约2800个岗位。
据记者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上述零部件巨头宣布在欧洲的裁员总数就已超过5万人,而德国正是“风暴”的中心。大型供应商如此密集的裁员相当罕见,由此可以看出形势相当严峻,至于其他中小型零部件供应商的裁员和关停就更不计其数了。
能源危机叠加转型阵痛
电动汽车需求放缓、电气化转型缓慢是德国汽车业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国际局势紧张进一步加剧了德国制造业的困境。由于廉价天然气供应中断,德国的能源密集型产业,像汽车业、化工业受到的影响尤为严重。再加上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无论是原材料进口还是汽车出口,都变得比以往更加艰难。
“伴随着电动化转型进程,全球汽车行业处于一个重大颠覆时期。阵痛在欧洲尤为强烈,汽车制造商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和经济‘逆风’,同时还要应对减排标准趋严和电动汽车需求疲疲软的错位。”福特方面表示。
正如福特德国分部总经理马库斯·瓦森贝格所言,德国之所以成为各大车企及零部件厂商裁员的“重灾区”,原因之一是德国的劳动力和能源成本太高了。这也促使不少企业离开德国或对德国业务进行收缩。今年7月,德国化工巨头巴斯夫宣布,关闭德国法兰克福和科隆附近的两家工厂。米其林去年也曾表示,计划2025年底前关闭两家德国轮胎工厂,并将客户联络中心由德国迁至波兰。
这种现象也不只出现在汽车领域。德勤咨询公司在今年9~10月对185家德国大型企业进行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德国企业未来计划增加海外投资,并减少在德国境内的投资。“德国经济陷入困境,在欧洲及国际舞台上正逐渐失去竞争力,去工业化的迹象日益明显。”德国工商总会董事总经理马丁·万斯莱本指出。
此外,德国业界还普遍担忧美欧之间潜在的贸易摩擦风险。美国当选总统特朗普此前放话称,将大幅提高进口到美国的外国商品关税,对包括欧洲在内的所有进口产品征收10%~20%的关税。鉴于德国生产的汽车有约3/4用于出口,如果美国加征关税成真,这势必将进一步打击德国已经低迷的汽车业。
“德国汽车业已经站在了黄金时代的终点,就像所有黄金时代终究都会结束一样。”德国经济研究所此前给出的这句评价,或许正是德国汽车业的真实写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