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能产业亟需联动发展
|
|||
|
|||
12月19日,以“无碳世界,与氢同行“为主题,由天合元氢、中国碳中和五十人论坛、中国能源报共同举办的“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论坛暨天合元氢新品发布会”在常州举行。氢能高质量发展论坛立足氢能产业发展现状,围绕氢能技术应用,绿氢综合应用及商业化模式创新,氢能产业发展及地方政策助力等问题展开深入讨论,其中氢燃料电池汽车的发展也成为关注重点。 氢能产业成热门赛道 当前,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眼前现实而紧迫的威胁。应对全球气候危机是这个时代的重大命题,而绿色科技的规模化落地和应用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路径。 天合光能董事长高纪凡表示,当前,太阳能、风能正成为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支撑,预计今年我国光伏新增装机量可能接近100吉瓦。未来,光伏、风能、储能、氢能将是整个新能源的最重要部分,氢能将成为新型能源体系的重要支柱。正如150年前石油之于世界,如今,氢能正在全球成为可再生的“新石油”。在此背景下,主要发达国家都制定了鼓励发展氢能的政策措施,积极组织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攻关,探索不同应用场景,布局前沿产业和重大装备。未来,围绕这一领域的技术、标准、产业、市场将会得到蓬勃发展,全球各国的竞争也将会更加激烈。 今年3月,国家发改委和国家能源局发布了《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规划以2060年碳中和为总体方向,进一步明确了氢能在我国能源体系中的角色定位以及在绿色低碳转型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强调了以可再生能源制氢和清洁氢为核心的氢能发展方向,并从制、储、运和基础设施等全产业链的角度进行了统筹规划和布局,突出了市场主体位置,为氢能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行动指南。 氢不仅可作为燃料直接为交通、工业提供能源动力,并且可以作为能源储存载体,实现与多类型能源相融合,根据供需关系实现灵活的储能,解决能源供需的时空不平衡问题,助力新能源成为电力系统的主体能源。 国研智库未来产业中心主任张长令则指出,氢能产业发展条件逐步成熟,业内如燃料电池公司还有相关应用方都在努力推进产业发展。基于此,产业在核心技术体系建设、产品开发以及降低成本方面已取得不少突破。不过,氢能产业最主要的瓶颈在应用端, 同时,在示范应用、制氢还有消纳等方面仍需进一步探索。 尽管国家层面已推进燃料电池汽车的示范应用,但目前的力度不够。张长令认为,氢能应用需要行业平台发挥支持作用,创造更好的发展条件,寻找相应的示范场景,开辟更多面向偏市场化的示范应用。相关氢能企业和应用方需加强合作,共同探索氢能规模化应用,拉动市场化发展。当前,业内已开始不断出现技术含量高、性能较好的产品,不过,氢能产业的规模化应用,仍需要产业各界协同推进,共创未来,一起迎接氢能规模化应用大时代的到来。 氢燃料电池应用端仍难推广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各省市纷纷表示了对于大力发展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体系的决心和态度,但就目前市场推广情况来看,重点推广对象还是以氢燃料商用车为主,多个省市在建设加氢站以及设立试点示范区域时,不约而同采取以围绕货运、客运路线为主的氢燃料产业示范区,乘用车商业化进展难有突破。 江苏省能源研究会秘书长顾东清指出,以江苏省为例,氢能产业起步较早,如南通、如皋的汽车产业园等,都和氢能产业紧密相连,今年2月和10月,江苏省工信厅和省发改委还召开了氢能产业发展规划研讨会,对相关产业发展高度重视。江苏省在氢能的储运方面工作较好,但在应用场景方面,仍落后于上海。 其中最主要的,仍莫过于价格难题。必须承认的是,近年来我国的氢燃料电池关键技术取得了明显进步,关键零部件国产化和成本下降为产业发展提速提供了重要支撑。天津大学教授姚春德表示,“以前像氢燃料电池组的模块等关键部件,全部需要进口,这就造成了氢燃料电池系统的成本高昂,但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开始布局,像电堆、膜电极、质子交换膜、催化剂等领域的“卡脖子”技术难点已经陆续解决,价格也得到进一步下降。”但在他看来,对于本质是“价格市场”的中国而言,这还远远不够,他进一步指出,氢燃料电池乘用车难以实现大范围推广的根本原因也在于此,成本偏高。 加快形成规模效应成成共识 尽快形成规模效应,实现“规模降本”已经成为行业共识。而这一步则需要整个产业上下游功共同推进,形成规模化生产,减少单位产品的价格成本。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长安新能源内部人士表示,氢燃料电池汽车目前最大的痛点仍在于产业链,产业链还处于示范运行阶段,因此高质量、高性能、高性价比的供应商很少,整车企业需要给予产业链上各部件供应商更多的牵引和帮助,共同解决技术难题、质量控制难题及生产一致性难题等,因此需要比开发其他的新能源车付出更多精力。 形成规模化生产非常重要,现代汽车中国总部广告宣传部部长吴雁冰也表示,“和电动车一样,氢燃料电池汽车的成本大头也在氢燃料电池系统,如果形成规模化生产,整车价格还可以得到进一步控制。” 在氢能生产端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形成政产学研用的联动发展,进一步推动氢能产业的规模化已经迫在眉睫。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俞红梅表示,如今碱性电解水制氢已有规模化生产趋势,虽然相比光伏的规模化还存在较大差距,但随着越来越多的领头羊企业加入氢能产业,未来氢能技术从实验室落地商业化的步伐也会加快,成本将迎来大幅下降。俞红梅表示,希望更多企业能够加入氢能产业,推动电解水制氢的规模化发展,从而降低成本,最后实现可再生能源制氢技术的成熟应用和可持续发展。 顾东清最后表示,目前,江苏省已有20余座加氢站,但对外开放的仅有苏州、张家港、南京高淳等几个地区的加氢站,每天大概有500公斤的氢能供应,应用不如预期。如今越来越多的产业链伙伴加入了氢能行业,这正是需要“政产学研用”联动起来的关键时刻,也希望有关政府和政策能够积极推动,进一步加强对氢能产业发展的鼓励支持,助力江苏氢能产业加速发展。 |
|||
上一篇:
汽车人北京现代:全面转型,加速回归
|